放过我吧!小组作业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18
浏览:

大学生似乎经常在小组作业中情绪失控。或独自默默地扛下所有,或与同学反目成仇,或深夜写小作文痛骂小组作业……

怎样实现一个好的小组合作?

有可能,是队友不靠谱:

群里发了消息三天了,没有一个人回复。

到了规定的ddl了,总有人还没有完成任务。

作业成果不忍直视,竟然比一个人做的还要烂!

也有可能,自己也不靠谱:不知道怎么分工,不知道怎么跟组员沟通,不知道该干什么。本来是个挺勤奋的人,但在小组合作中就是没有动力,不想努力。对自己负责的内容有疑问,不清楚应该怎么做,但不好意思请教其他组员,而是硬生生地拖着,或者胡乱完成,敷衍了事……

关键是,很多课程老师还很看重小组合作,不少面试都会问你小组合作的经历。不是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吗?不是说“团结就是力量”吗?为什么小组合作中总是有这么多烦心事儿?为什么总让人觉得团队的力量不如个人呢?是我不会跟他人合作吗?

(文章约3900字,读完大约需要8分钟

为什么小组合作常常效率低下?

1.社会懈怠

群体成员在完成集体任务时,往往没有独自完成任务时努力,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懈怠”[1]。有研究者发现,在拔河比赛中,当多个人一起拉绳子时,个体的努力程度会比独自拉绳子时小。研究者让参与者认为自己在和其他成员一起拉绳子(实际上只有他一个人在拉),并要求参与者使尽全力。结果显示,当受试者知道自己是一个人拉绳时,比他们以为在和另外2~5人一起拉时的力气大18%[2]。 在完成小组作业的过程中,也常常会发生“社会懈怠”的情况。我们经常会觉得在做小组作业时没有动力,不想努力,这可能是因为在团体中,个体的责任意识下降、被评价的焦虑降低。 一个团体的人数越多,责任也就越分散,个人的责任意识也会降低,这可能会导致“社会懈怠”。大家会觉得自己的作用在庞大的团体里似乎微不足道:如果自己多做一些,平摊到每个人身上,不会产生明显的增益;如果自己少做一些,平摊到每个人身上,也不会产生太大的损失。同时,大家也可能会觉得,别人或许会更努力,或者总会有人站出来的,自己只要“搭便车”就好了,反正自己的贡献也没法起决定性作用。

此外,外界考量的通常是团体的共同成果,很多时候并没有对个人进行太多的评价。于是,个体被评价的焦虑降低了。被评价的焦虑其实也是一种驱动力,当我们感到自己的行为和表现将被他人评价时,往往会更努力地工作,以获得正面的反馈和评价。这种焦虑感可以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们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然而,当这种被评价的焦虑减弱时,即我们感到自己的行为和表现不再受到关注或评价时,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努力不再重要,因此就没必要在团队合作中全力以赴了。

2.群体思维:一致同意的错觉

当有人在小组群里提出一个分工,或是一个想法,一个建议时,我们常常会不假思索地附和,表示同意。或者有时候我们想等等其他人说话,参考一下其他人的观点,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免自己的不同观点在小组中显得过于突兀,破坏了小组“观点一致”的“和谐”氛围。然而,观点不同者的沉默,往往被解读为认可,从而加固了小组“观点一致”的假象。

小组成员倾向于赞同别人的观点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担心获得来自团体的负面评价,害怕引发冲突,害怕被团体拒绝、排斥。如果自己发表不一样的观点,却没有人回应,或者有人否定、拒绝采纳自己的想法,我们可能会觉得痛苦、焦虑,并产生挫败感。为了避免被群体排斥,我们有时可能会选择不在群体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源于对自己想要正确行事的渴望,尤其是个体在自己对小组作业不是很有把握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觉得:“虽然我不是很确定应该怎么做,但是这个同学看起来知道啊!他说的很可能是对的!”在对小组作业还缺乏深入思考讨论的情况下,率先发表观点的同学就成为了有价值的信息来源,影响了我们的判断。在责任比较分散的小组合作中,很多人可能不会进行深入的批判和思考,就开始支持现有的观点。

这种不发声、不讨论,直接得到一致结论的情况,看似避免了很多精力的消耗,避免了讨论带来的时间花费,实际上容易导致小组的问题不能够被及时发现、指出并改正,这将导致后期推进时困难重重、反复修改、效率低下,或在最后的成果展示中得到不好的成绩。缺乏讨论也容易导致小组内部存在理解不一致的问题,会让那些有不同意见的同学感到缺乏参与感,并逐渐离群,影响团体氛围。

怎样实现一个好的小组合作?

1 让每个人的成果都能被“看到”

前面提到,在小组作业中,由于每个人最终的成绩都是一样,个人的成果可能得不到单独的评价,于是,个人就没有了“评价顾忌”,责任感也就被分散甚至丧失了。所以,要实现好的小组合作,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确分工,让每个人的成果都能被“看到”,被评价。一项针对某大学游泳队的实验发现,如果有人监控游泳队员并记录每个人的用时,那么整体的游泳速度会有所提高[3]。当个体的表现可以被单独评价时,团体成员往往会更加努力。

对于老师来说,可以设置单独的分工版块,并明确每个版块的负责个人,对小组中的个体单独评价。这样,既关注了团体共同的成果,也没有忽视团体中个体的表现与贡献。

如果外部没有设置对个体的评价,小组内部也可以自己设置互评机制,给其他成员的成果打分,给出具体的评价和建议。也可以定期开展小组会议,让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进展与遇到的问题。

2 创建高凝聚力的团体

有研究表明,高凝聚力的团体中的个体往往会更努力。

这也是为什么,和自己熟悉的朋友一起组队完成小组作业,积极性通常会更高。很多人出于对自己朋友的关系的珍视,不敢不在小组合作中积极表现,更不敢拖延、摆烂或者敷衍了事。因为,对小组作业不负责可能会导致朋友对自己的评价降低,甚至破坏友谊。这种后果是很多人无法承受的。另外,那些真的在与朋友的小组合作中“摆烂”的人也更容易出现愧疚感。

如果小组中的成员彼此之间并不是很熟悉,也可以通过沟通交流、组织活动、聚餐等方式,来增进彼此的熟悉度,提高团体凝聚力。如果有队长,也可以请队长关注到那些队伍里比较沉默寡言或游离在外的人,并适时邀请其参与进讨论中。

3 设置一个巨大的奖励

当小组合作的目标巨大,或者奖励丰厚的时候,小组成员往往更愿意努力[4][5]。比如,在参与奥运会划艇赛中,选手在参加8人一组的群体划艇赛时并不会比在独自划艇时更不努力。

老师可以给同学设置奖励,小组也可以自己给自己设一些奖励,比如说小组作业的表现满足一定的要求,就一起聚餐。但是由少数人提议设置的奖励,可能不一定能够对所有小组成员都起到巨大的吸引作用。因此,丰厚的奖励最好由权威(如老师、学校、官方机构等)设立的、或是对小组每位成员都有一定吸引力的。

4 创建良好讨论氛围,鼓励不一样的观点

在小组合作中,成员之间的互相讨论与积极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群体中,沟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组人数越多,就越难让小组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为了实现更好的讨论,我们可以将规模较大的团体划分成几个更小的小组,分别讨论,再重组在一起交流不同的意见。在这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批评性意见,并鼓励不一样的观点,甚至可以提前约定好,减少评判性话语,更多提出建设性意见,这可以让群体的讨论更全面。

此外,我们也可以邀请小组以外的人(比如老师或其他同学)对小组的讨论结果提出建议。

一个良好的小组合作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

从个人承担压力的角度看,一个良好的小组合作应该是能够让小组中的个体减少负担,感到轻松的。这好像是导致小组作业责任分散、效率低下的元凶之一啊,怎么又摇身一变,变成小组合作的好处了呢?在合理安排,每个人都尽责尽力,确保最终成果质量的前提下,小组个体的负担的减轻是没有问题的。不过,这里负担减轻的原因不是由于“摆烂”,而是在和同伴之间的互相扶持、互相帮助中,提高了效率,产生了“1+1>2”的团体效益,因此,每个人发挥自己所长,尽心承担一部分任务,能实实在在为其他人分担一部分压力,最终也能让整体效益增加。

良好的小组合作还可以让我们走出自己思维的局限,听到不一样的声音。不同观点的相互补充可以让我们的考虑更加全面。即使是互相冲突的观点,也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在互相辩论、说服的过程中,我们会一遍一遍地讲述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这个重复讲述的过程,也是我们不断审视自己观点的过程。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可以在反复的讲述中,变得更清晰、更深刻。当然,对于部分容易感到“分歧就是对自己的否定”的同学,不同观点的碰撞可能会让人感到不舒服,但是,如果我们尝试积极的自我暗示,明白这仅仅是观点交流,并且相信这样的过程可以让我们最终受益,或许也会逐渐缓解一些面对不同观点时的“玻璃心”。虽然群体有“观点一致”的思维倾向,但这在大多数时候是可以被避免的。如果在小组合作中大家都能各抒己见,每个人的技能和知识都能被重视并加以运用,那么团体的力量会远高于个人的力量。

此外,良好的小组合作需要与不同的人交流、沟通。这不仅锻炼我们的沟通交流能力,也可以让我们认识新的朋友,增加和同学之间的熟悉度、默契度,感受到团体的凝聚力与归属感。

小组作业可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困扰,然而,只要绕开了那些坑,就能从小组合作中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下一次遇到小组作业,你知道怎么应对了嘛?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