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什么DDL追得越紧,考试离得越近我越想摆烂?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18
浏览:

(坐到书桌前)(打开复习资料)(关闭手机屏幕)(开始复习)

今天下午的计划是复习完高数和写完选修课的论文!

想知道书桌前的我在想什么?

啥是隐函数来着?

这道题的是怎么积分的???

今天晚上吃什么好呢,

这哪是复习呀,

这分明是预习啊......

别人复习是温故知新,

我复习叫女娲补天。

补不完,根本补不完

前半学期摸的鱼都是现在吃的苦。

早知道就在每节课后把这些题搞明白了,早知道就提前开始构思论文的内容了......

算了,大难临头,不如先玩一会。

只想不停地刷手机,打了一把又一把游戏,怎么也动不了笔......

不知道大家有没过类似的经历:当考试或论文临近,明明有诸多ddl和复习任务,可当你走到书桌前开始准备复习时,一边心里默默焦虑“看不懂,期中考试肯定药丸”、“九敏,根本补不完”,一边却往往鬼使神差地开始刷手机、打游戏、给自己点中午的外卖。而且,往往越焦虑,越容易拖延、摆烂,根本停不下来。等到回过神来,发现已经浪费了不少时间了,然后陷入自责、困惑……今天,就让我们来揭秘重大事件前容易摆烂背后的几个真相!

真相一:自我妨碍

“不如先玩一会”、“只想不停地刷手机”、“打了一把又一把游戏”这种类似于“想毁掉自己的冲动”背后可能是一种隐秘的自我妨碍。这些“想毁掉自己的冲动”绝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想法,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最早对自我妨碍行为研究的是Berglas等人,他们将其定义为:“在表现情景中,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个体采取的行动和选择,这些行动往往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的机会。”(不是我不行,是因为拖延==)

自我妨碍概念的提出,源于杜克大学一个很有想象力的实验。被试学生首先通过猜测答出了一些智力难题,然后被告知:“您是目前为止的最高分!”随后,实验人员告诉被试两种药丸,并告知必须服用其中一种才能继续下面的题目。一种药丸有助于智力活动,另一种则可能会干扰智力活动。道理说,大家都更应该选择让自己表现更好的药丸。然而研究发现,多数学生会挑选第二种,以便为不久可能出现的糟糕成绩找到借口。

自我妨碍的行为表现可以有多种,如减少努力的策略、对即将到来的需实践的任务很少或根本不参与、延迟完成任务的时间、选择可能降低成绩的学习环境、夸大获取成功的难度或托词为身体差和考试焦虑等。比如,明天要去参加马拉松比赛了,明知道今天晚上最好早点休息保持体力充沛,却仍然选择熬夜或和朋友出去嗨皮。

真相二:自我失望

正如Berglas等人定义中提到的,我们进行自我妨碍的缘由是不佳表现引起的负面影响。负面影响可能有现实的结果,也可能是内心的负面情绪,例如自我失望。

这种失望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期望自己本应该能够轻轻松松完成预定的任务,但是现实总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正所谓理想很圆满,现实很悲惨。这种失望正是由自我概念与真实自我之间的差距造成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提出自我概念一词。自我概念指的是一个人对自身的看法。与真实自我相比,自我概念对于我们的个性与行为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都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符合自我概念。当自我概念与真实自我比较一致时,我们会感到比较舒服,反之我们就会体验到人格的不协调状态。实际上,大多数人的自我概念都与真实自我相差较大,甚至有时候,我们的自我概念更偏向于一种理想自我,即我们希望自己所具备的样子。就像面对DDL和考试,我们希望自己是游刃有余,不慌不忙的,可现实往往与理想有着较大的差距。

当按照那个“理想自我”的方式去生活、去承担自己实际无法完成的任务时,我们可能就会感受到失控与挫败。接着,这种失控与挫败可能让我们在繁忙的期中周感到常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

真相三:回避焦虑

“摆烂”背后,我们回避的不仅仅是可能的负面结果,还可能是考试本身。考试、论文ddl、面试、谈判、比赛等等,这些都是焦虑诱因(即可能导致我们焦虑的思想、情感或情境)。

这种回避焦虑诱因的表现可能是一种有意识的过程,就像恐高的人主动避免站在高处,害怕骑车的人主动回避骑车一样。但我们也有可能只是模糊地意识到,或者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焦虑回避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完全无意识地陷入在焦虑的事情上不断拖延的困境,比如在期中前需要完成这篇推送的想法是导致小编焦虑的因素,在该想法的影响下小编拖了好几个晚上才开始动笔。

我们有时也可能会“假装”无所谓,也就是认为我们实际上很在意的事情毫不重要,比如找老师答疑、参与课堂互动、为即将到来的考试做准备,等等。又或者,我们可能“假装”自己不喜欢、厌恶某些事情,以此为理由来躲避这些事情。例如,害怕在课堂上的发言中犯错,我们可能会假装自己不喜欢发言(我才不想当课堂上的显眼包),干脆尽可能避免发言。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自我妨碍后,不是更进一步地苛责自己,还是放下评判和担忧,试着去理解、支持自己。

知道了“摆烂”背后的真相,我们怎样才能打破“高期待-高焦虑-自我妨碍-挫败失望”的“摆烂”怪圈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四个锦囊,助力大家顺利通关期中周!

锦囊一:觉察评判

你可能也发现了,自我妨碍中,无论是回避失望、还是焦虑,都跟我们大脑内无意识的一些评判有关。比如在表现不佳时苛责自己,在重要的事情来临前恐吓自己,等等。

自我评判有时是主动的、有意识的,而有时则藏在走神的想法中。大脑的特性决定了每天我们都会有成千上万个想法,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会出现走神的现象。

走神中这些想法,比如“我怎么总是走神”、“期中肯定药丸”这类自我挫败或评判的声音,往往会带来压力、挫败感,甚至造成内耗。然而,觉察并不意味着认同,这些想法不能定义我们或预言未来。

通过觉察、呼吸、想象,跟它们保持一点点距离吧!距离会让我们更好地看清它们。把他们都写下来,拿远一点也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锦囊二:直面情绪

面对接踵而来的考试和作业,我们也许会陷入一种焦虑的状态,此时,我们能做的就是承认它的存在,明确告诉自己:“我正处于一个焦虑的状态,我需要和这个状态呆上一阵子。”

除此之外,可以清点一下考试和作业安排,梳理对各科目的掌握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感受是哪些思想、情感或情境让我们感到焦虑,把它们写下来也许可以帮助你更好地面对它们。在心理学中称该过程为“表达性书写”。(研究证明这样可以显著提高考试成绩)

库珀·埃登斯曾说过:“与其恐惧,不如拥抱”。拥抱那些导致我们焦虑的思想、情感或情境吧,当我们拥抱它们时,我们离战胜它们也就不远了。

锦囊三:降低要求

我们预期自己会经历挫败、焦虑或失望,可能是因为过去总是没办法按计划完成任务时,而这背后,可能是因为制定的目标过高或计划过满。

如果我们总是对自己要求太高,可能就会忽视自己与昨天相比的小进步,觉得自己永远也达不到目标。一个对中学生的研究表明,对自己的成绩有过高要求和期待的学生,往往会在学习上过度投入,一次承担太多的工作。他们会感到强烈的焦虑,对失败的恐惧,并且出现更多的拖延行为。

所以不必过度苛求自己,有时候“慢慢来”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锦囊四:做件小事

有时,我们在某件事上的拖延可能是因为我们通过拖延希望获得控制感。Janet Brito 博士审核的文章指出,自我妨碍行为也可能源于对控制感的追求。

以拖延写作业为例,尽管在最后一个小时才动笔将导致自己写出糟糕的文章,但选择在最后一个小时写也能带来控制感,因为这是自己的选择。对生活的控制感是人的基本需求,而自我妨碍行为让人提前预知和接受负面结果,从而感觉情况处于自己的控制中。如果说自我妨碍可以满足一些心理需求,那么我们是不是只能对此妥协,任凭自我妨碍的思维对我们造成伤害呢?

当然不是这样。

如果你通过自我妨碍式的拖延获得控制感,试试看:不考虑整个事情什么时候能干完,专注于做一件小事,完成以后你也会获得控制感。这件小事可以与学习无关,比如看一部电影,听一首歌,或者出门走走。这件小事与他人评价无关,(研究表明,自己的表现越容易引起他人评价时,自我妨碍行为越容易发生)。做这件事的过程可以让我们专注于我们自己的感受与收获,进而产生学习和成长的内在动力。

“摆烂”背后真相的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自我妨碍和回避让我们考试失利、成绩糟糕,而在于它让我们真的相信:“我不行”或者“我不想”。但我们或许是可以的。让我们多多理解、体谅自己一些。

即使眼下痛苦、挣扎、不知去向何处,但期中周总会过去,我们总能够走到新的天地。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