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路”——同济大学优秀学生骨干赴延安实践团特辑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7-15
浏览:

领袖的智慧,延安的记忆

延安精神,不仅仅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在现今对青年党员们依然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

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团各位同学带着赤诚之心行走在这片翻天覆地的革命土地上,感受着老一辈革命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素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崇高思想,努力将这宝贵的延安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实践团7月14日的学习培训路线:杨家岭革命旧址→冯庄乡(中国农村第一个农村团支部、王岐山插队旧址)→梁家河知青旧居(习近平插队旧址)及村史展览馆。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杨家岭革命旧址现场教学

杨家岭位于延安城西北2公里处。在这里,党中央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许多重要会议;在这里,中共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为取得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

建成于1942年的中央大礼堂,是延安唯一没有木梁和木柱的大型建筑,可容纳上千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大”在这里顺利召开。走进礼堂,庄严肃穆感袭面而来,可以想象当时的共产党人在齐聚一堂的场景,礼堂背后的“同心同德”四个大字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

由于特务的通风报信,引来了日军第一次定点轰炸,伟大的革命领袖们无奈转移至杨家岭继续指挥战争,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悉数转移。在日本的围剿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下,党中央作出了“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指示,延安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执行屯田任务。这一时期,党的领导人以身作则,和同志们同甘共苦。就在毛主席窑洞故居的对面,实践团见到毛主席亲手照料的菜园子,现在里面的豆角、茄子、西红柿、青椒等还挂满了枝头。

军民同心,只见公仆不见官

——记《延安时期水乳交融的党群干群关系》现场教学

延安市委党校刘延生教授在杨家岭旧址现场为实践团讲述了在延安时期的水乳交融的党群干群关系,让实践团深深地感受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革命的力量来自于广大群众,要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依托群众。在延安时期,党中央的领导人与老百姓并肩交谈时常可见,毛主席还曾亲自在枣园为二十多位老人贺寿,全然没有所谓的领导人架子;党中央各机关的卫生所长期为当地老百姓免费诊治,诊疗花费不计其数;为了方便根据地内不识字的百姓充分行使选举权,党组织发明了投豆计票法,简单有效。这些细节都充分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党人对当地人民的高度重视。

杨教授最后用“水可载舟,也可覆舟”进行总结,留给实践团深刻的启示:一个政党的执政地位,关键取决于人心向背,取决于能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

“我是黄土地的儿子”

——观冯庄、梁家河知青旧居

1967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像无数知识青年一样,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上山下乡运动,来到了北川县的梁家河村,这一待就是七年。

听讲解员说道,当年的梁家河条件极为艰苦的,这让习惯了北京相对优越的生活、正处青春叛逆期的习近平难以适应,不到一年便忍不住跑回北京。但由于文革的冲击,家庭受到巨大的影响,他醒悟到唯有回到农村才有是他的出路。从此这位“二不愣后生”便脱胎换骨,真诚地与老乡打成一片,自觉接受艰苦劳动的锻炼,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在繁重的劳动之余,习近平还手不释卷地学习文化知识,并运用农业知识帮助农业生产。

在插队期间,习近平的入团入党过程一波三折,最终他的出色表现和十多次递交入党申请的执着,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可,终于在1974年1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懂知识、懂生产、能力强的习近平很快被推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从四川引进沼气池技术,在梁家河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同时还促成了铁业社、代销社、缝纫组等纷纷建立,这种积极自主创新、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赢得了乡亲们的认可。

如今,退耕还林使得黄土高坡变得满目苍翠,很难寻找到当年那片贫瘠的土地上知青们辛劳耕作的身影,唯有在一孔孔散发着泥土味的窑洞里,从一碟碟斑驳的搪瓷碗,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里感受着当年那群与我们年龄相似的年轻人生活的不易。

实践团成员朱艳艳(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研二学生)感慨道:“非常佩服习总书记在这样苦的环境下还能不忘初心,一路前行,带领广大人民走出一片新天地。”

习总书记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