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路”——同济大学优秀学生骨干赴延安实践团纪实(学习篇)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7-15
浏览:

历史的启示,精神的力量

延安,一个充满红色气息的革命圣地。

为了让青年们缅怀革命先烈、学习和践行延安精神,实践团通过参观旧址、观摩红色历史舞台剧、聆听现场教学等方式,探寻延安精神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希望同学们能够成为延安精神的守护者和实践者。

实践团7月13日的学习路线为:枣园革命旧址→观摩《延安保育院》→王家坪革命旧址→宝塔山景点→延安革命纪念馆。

十年磨一剑,“窑洞里有马列主义”

——枣园革命旧址现场教学

走进枣园革命旧址,便让人感受到了浓厚的历史革命气息。园内矗立着五大书记的铜像,高大雄伟,他们昂首阔步带领人民走向新中国。实践团成员在铜像前驻足,向五大书记鞠躬行礼,并敬献花篮,以表崇敬之心。

在中共中央机要局旧址前,樊建荣老师现场为实践团讲述了当时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度过的那段艰苦而又光辉的岁月。那一篇篇慷慨激昂、具有精神引领作用的中国革命经典著作,都是在这延安的土窑洞中煤油灯下完成的。毛泽东主席对不习惯党校窑洞生活的干部说,“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窑洞有马列主义,延安的窑洞能指挥全国的抗日斗争。全国人民的希望都寄托在我们身上,寄托在延安的土窑洞里”。

老一辈的革命家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结合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即“马列主义中国化”,就在这延安的黄土地上推广开来,中国共产党用笔杆子、用枪杆子实现了这一伟大工程。

接着实践团陆续参观了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朱德、彭德怀、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遗址,屋内陈列着的伟人们留下的珍贵照片和文物,都在无声地讲述一段段感人故事,他们坚定的政治思想和解放中国人民的决心正是延安精神的最好体现。

人性的光辉,奉献的大爱

——观看《延安保育院》

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以抗战时期为保育儿童而成立的延安保育院为背景,分为回家、成长、转移和东渡四幕,中间穿插着《山丹丹》、《大生产》、《蒲公英》等一些极富陕北当地特色的传唱歌曲。

时长75分钟的演出,气势恢宏,真实感人,再现了抗战时期延安保育院为保卫祖国后代所做出的不懈努力。硝烟弥漫、冲锋陷阵、军民鱼水……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给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带来无与伦比的震撼力,情到之处使人不觉潸然泪下。

《延安保育院》不仅使得经历过那个年代风雨的老同志回想起艰苦的革命岁月,也使得当代人感受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革命胜利的不易,这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看完表演,实践团成员高超(土木工程学院大一本科生)说:很多场景我都流泪了,非常感人。保育院的这段历史在延安重现,不仅仅是对红色故事的记录,更是对革命精神的一种再现和传承。这是一次创作的革命,充满人性大爱,彰显革命先辈们勇于牺牲,为国为民奉献的大情怀!”

感天动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王家坪革命旧址现场教学

王家坪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八路军总部在1937年8月至1947年3月的所在地,内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旧居和中央军委大礼堂、中央军委会议室、总政治部会议室、总政治部组织部旧址等。

在中共中央军委礼堂的旧址中,陈芳教授给实践团讲述了一段关于毛泽东与毛岸英父子之间感天动地的父子深情。1946年毛主席在延安,亲自去机场迎接了颠沛流离、受尽磨难,分别近20年的儿子毛岸英。但主席作为一名父亲,作为中共的最高领导人之一,对待儿子岸英与其他人一样,毫无特殊,为了培养岸英,主席让儿子去农村磨练,学习犁地、播种、施肥,用双手的老茧换回了自己耕种收获的小米。当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毛岸英主动请缨成为志愿军,毛主席依然婉拒周围老同志的劝阻,放下父亲的不舍,支持岸英奔赴朝鲜,这是无私的大爱。

最终年仅28岁的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面对童年颠沛流离又英年早逝的儿子,主席更多的是无法挽救的愧疚,但他强忍着丧子之痛对那些劝慰他的人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老百姓的儿子可以血洒战场,我的儿子为什么不可以呢”。

听完现场讲学后,实践团成员汪奇(土木工程学院的研二学生)说道:“我深深地被毛主席的家国情怀和无私大爱所打动,作为一名革命领袖,主席没有让儿子安逸一生,而是教导毛岸英要有爱国之心、舍家为国。反观当今党内个别干部出现的一些腐败问题,我觉得这些都值得现今的党员们学习和引以为戒,‘为人民服务’不该只是一句口号!”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

——宝塔山现场教学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宝塔山是延安圣地的标志和象征,在战争中幸存保留下来,是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宝塔山顶,实践团的四位学员王毕文、王莉萍、郝朝印、朱艳艳共同朗诵贺敬之的《回延安》,成员们伫立宝塔山顶,耳边环绕着“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心中充满了对先辈们的敬仰之情,延安精神融汇在字里行间,照进了每一位学员心中。

随后,实践团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馆内陈列了历史照片及文物真品,还原了当年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当年周总理穿过的“三用大衣”,毛主席题的“为人民服务”,五任书记对延安精神的解读原文,都让实践团身临其境地进一步了解中国革命走向伟大胜利的历史进程。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