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路”——同济大学“井冈山红色大课堂”学生骨干训练营纪实(结尾篇)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7-18
浏览:

追寻先烈足迹,发扬井冈山精神

“知行路”井冈山红色训练营实践活动不知不觉已经进入尾声,但师生们循着革命先烈的脚步依然在前进,他们充满力量。训练营成员们走入红色旧址、聆听现场教学、感受红军气息、感悟先辈精神,前往大井毛泽东故居、小井红军医院、小井红军烈士墓,走进龙潭红军洞,最后以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茨坪毛泽东旧居作为本次训练营的结尾。井冈山的历史画面仿佛在眼前上演,井冈山精神带着时代赋予的新的意义渗入同学们心中,他们心有所悟,胸怀丘壑,对未来有了更坚定而勇毅的理想信念。

英雄的故地,青年的新起点

大井毛泽东旧居

走在大井村的石子路上,路边是绿得正好的水稻和嫩生生的草地,几间朴素的白墙木质矮房虽经修葺却依然掩盖不住历史的厚重感,这是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英雄先烈们曾经住过的地方。井冈山大学培训学院副院长王志民老师在毛主席的铜像前为大家讲述了发生在这儿的历史,这里是红四军的军部所在地,毛主席曾在这里走访群众,注重调查研究当地实况,从细节着手,实事求是。这是历史的指导,而今更能深刻感受到其中的意义。

随后训练营的成员们在毛主席曾经坐着读书学习的大石头上留下了自己的身影,这块大树下敦立着的浇灌了历史信念的石头被称为读书石。坐过毛主席曾经坐过的地方,少年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带来的责任感和喷涌而出的精神动力,也理解了依靠学习战胜困难走向未来的真谛。

进入旧居内,大家驻足在从当年保留下来的残墙前,听王老师讲述朱德在这座墙前与老百姓交谈的史事,再一次感受到群众之于共产党的重要意义。这面墙上布满子弹留下的坑坑洼洼,训练营成员们近距离地看到了历史的斑驳,凝神的表情之下是内心红色的涌动。

接着,同学们随着王老师来到了屋后的两棵常青树下,抬头望见现在郁郁葱葱的两棵树,这正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的壮大。井冈山斗争期间,毛泽东在白屋住时,经常在两棵树下读书纳凉、给群众讲革命道理、指导战士训练。两棵树的生命长势和毛泽东、共和国的命运同荣同枯,这似传说却真实地发生着,更为井冈山革命史增添一段佳话。

艰苦奋斗,融灌史今

小井红军医院、烈士墓

一幢土木结构的两层楼房依山而建,远观则朴素大方,近看则简洁有致。这是小井红军医院,是我军第一所正规医院,所需建材都是由井冈山军民上山砍伐开采的,所需经费也是红军和群众节衣缩食自愿捐献的,当时医院的医疗设备差,经常缺医少药。即使是这样艰苦的条件,我党红军战士们从未屈服,艰苦奋斗是他们从未间断的优良作风,也是现代青年们所坚守的光荣传统。

赤红色的石碑前,训练营成员们聆听了小井医院的历史,战士们的英雄事迹使得大家心生祟敬,深受感染,曾志同志为革命,为新中国的事业贡献一生的故事更是让大家数次热泪盈眶。

接着同学们来到烈士墓,这里气氛庄严肃穆,仿佛英雄的气息在诉说着历史的印记。大家心怀至高敬意,鞠躬三次,默哀一分钟,并绕着纪念碑走了一圈,踏出的每一步都抒发着心中翻涌的情绪,这是战士们为了理想信念抛头颅洒热血而留下的感动。

在曾志极为简陋的墓碑前,大家庄严而崇敬地向这位伟大的女革命家深深地鞠躬。

重走红军洞,历史在脚下

龙潭红军洞

上午的最后一站是对龙潭红军洞的考察,龙潭绿荫覆盖,瀑布与深潭气势磅礴。一路走下来,仿佛踩着厚重的历史,是清新的自然风光对成员们的陶冶,更是革命先烈们的精神对成员们的洗礼。

怀念先烈,坚定政治灵魂

井冈山革命陵园

最后一个下午,训练营成员们来到井冈山革命陵园,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在石阶上,心中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在主厅献上花圈后,集体三鞠躬并默哀,那一刻,思涌万千。革命是历史,而历史的意义不是成为过去,而是新时代的少年们秉承先烈遗志,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在陵园继续往上攀登来到雕塑园,突遇倾盆大雨,但是这群少年们并没有因此而止步,他们心中早已被革命的信念占满。雨中,他们依然领味着先烈们的英勇事迹,一步一步向上攀登,最后来到了陵园的最高点——纪念碑所在地,正如毛主席的那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暴雨中的红色,鲜艳而浓烈

茨坪毛泽东旧居

或许是井冈山的天舍不得此番训练营行程的结束,在成员们进行最后的旧居参观学习时雨势不断变大。伴着巨大的雨声和随意四溅的水花,这群来自同济大学的年轻党员们并无丝毫地退缩,雨中的红色仿佛是被洗涤后的红,更加鲜艳明丽。这里他们学习了群众与革命战士发生的故事,铭记了这一片赤忱永恒的爱国色。

舍不得离开是因为这段红色记忆历久弥新,还是要离开是因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带着井冈山精神投向新的时代。“知行路”井冈山红色训练营实践活动至此告一段落,每一位成员都收获了感动、信念和力量。这一段历史的红色记忆,带给同学们的是恒远的红色力量和红色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我们在路上!

追寻先烈足迹,发扬井冈山精神

“知行路”井冈山红色训练营实践活动不知不觉已经进入尾声,但师生们循着革命先烈的脚步依然在前进,他们充满力量。7月17日,训练营成员们走入红色旧址、聆听现场教学、感受红军气息、感悟先辈精神,前往大井毛泽东故居、小井红军医院、小井红军烈士墓,走进龙潭红军洞,最后以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茨坪毛泽东旧居作为本次训练营的结尾。井冈山的历史画面仿佛在眼前上演,井冈山精神带着时代赋予的新的意义渗入同学们心中,他们心有所悟,胸怀丘壑,对未来有了更坚定而勇毅的理想信念。

英雄的故地,青年的新起点

——大井毛泽东旧居

走在大井村的石子路上,路边是绿得正好的水稻和嫩生生的草地,几间朴素的白墙木质矮房虽经修葺却依然掩盖不住历史的厚重感,这是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英雄先烈们曾经住过的地方。井冈山大学培训学院副院长王志民老师在毛主席的铜像前为大家讲述了发生在这儿的历史,这里是红四军的军部所在地,毛主席曾在这里走访群众,注重调查研究当地实况,从细节着手,实事求是。这是历史的指导,而今更能深刻感受到其中的意义。

随后训练营的成员们在毛主席曾经坐着读书学习的大石头上留下了自己的身影,这块大树下敦立着的浇灌了历史信念的石头被称为读书石。坐过毛主席曾经坐过的地方,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带来的责任感和喷涌而出的精神动力,也理解了依靠学习战胜困难走向未来的真谛。

进入旧居内,大家驻足在从当年保留下来的残墙前,听王老师讲述朱德在这座墙前与老百姓交谈的史事,再一次感受到群众之于共产党的重要意义。这面墙上布满子弹留下的坑坑洼洼,训练营成员们近距离地看到了历史的斑驳,凝神的表情之下是内心红色的涌动。

接着,同学们随着王老师来到了屋后的两棵常青树下,抬头望见现在郁郁葱葱的两棵树,这正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的壮大。井冈山斗争期间,毛泽东在白屋住时,经常在两棵树下读书纳凉、给群众讲革命道理、指导战士训练。两棵树的生命长势和毛泽东、共和国的命运同荣同枯,这似传说却真实地发生着,更为井冈山革命史增添一段佳话。

艰苦奋斗,融灌史今

——小井红军医院、烈士墓

一幢土木结构的两层楼房依山而建,远观则朴素大方,近看则简洁有致。这是小井红军医院,是我军第一所正规医院,所需建材都是由井冈山军民上山砍伐开采的,所需经费也是红军和群众节衣缩食自愿捐献的,当时医院的医疗设备差,经常缺医少药。即使是这样艰苦的条件,我党红军战士们从未屈服,艰苦奋斗是他们从未间断的优良作风,也是现代青年们所坚守的光荣传统。

赤红色的石碑前,训练营成员们聆听了小井医院的历史,战士们的英雄事迹使得大家心生祟敬,深受感染,曾志同志为革命,为新中国的事业贡献一生的故事更是让大家数次热泪盈眶。

接着同学们来到烈士墓,这里气氛庄严肃穆,仿佛英雄的气息在诉说着历史的印记。大家心怀至高敬意,鞠躬三次,默哀一分钟,并绕着纪念碑走了一圈,踏出的每一步都抒发着心中翻涌的情绪,这是战士们为了理想信念抛头颅洒热血而留下的感动。

在曾志极为简陋的墓碑前,大家庄严而崇敬地向这位伟大的女革命家深深地鞠躬。

重走红军洞,历史在脚下

——龙潭红军洞

上午的最后一站是对龙潭红军洞的考察,龙潭绿荫覆盖,瀑布与深潭气势磅礴。一路走下来,仿佛踩着厚重的历史,是清新的自然风光对成员们的陶冶,更是革命先烈们的精神对成员们的洗礼。

怀念先烈,坚定政治灵魂

——井冈山革命陵园

最后一个下午,训练营成员们来到井冈山革命陵园,大家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在石阶上,心中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在主厅献上花圈后,集体三鞠躬并默哀,那一刻,思涌万千。革命是历史,而历史的意义不是成为过去,而是新时代的青年们秉承先烈遗志,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在陵园继续往上攀登来到雕塑园,突遇倾盆大雨,但是大家并没有因此而止步,心中早已被革命的信念占满。雨中,大家依然领味着先烈们的英勇事迹,一步一步向上攀登,最后来到了陵园的最高点——纪念碑所在地,正如毛主席的那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暴雨中的红色,鲜艳而浓烈

——茨坪毛泽东旧居

或许是井冈山的天舍不得此番训练营行程的结束,在训练营成员们进行最后的旧居参观学习时雨势不断变大。伴着巨大的雨声和随意四溅的水花,大家并无丝毫的退缩,雨中的红色仿佛是被洗涤后的红,更加鲜艳明丽。同学们在这里学习了群众与革命战士发生的故事,铭记了这一片赤忱永恒的爱国色。

舍不得离开是因为这段红色记忆历久弥新,还是要离开是因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带着井冈山精神投向新的时代。“知行路”井冈山红色训练营实践活动至此告一段落,每一位成员都收获了感动、信念和力量。这一段历史的红色记忆,带给同学们的是恒远的红色力量和红色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我们在路上!

热点排行